《PG电子_PG娱乐_电子试玩平台计算机图形学》暑期课程
2025-10-30PG电子,pg娱乐,PG电子试玩平台,PG电子技巧,PG电子下载
潘志庚,1965年9月生,1993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作,从事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理论和算法的研究。以突出成绩在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在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被浙江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全国100名),2008年被评为全国奥运先进个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现实、数字博物馆、互动艺术、数字娱乐与游戏等。发表国际重要期刊和顶级会议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根据Google Scholar,论著被他引近2000余次。其中2012年发表在TVCG上的论文成为全球1%高引论文;2006年发表在C&G上的论文,成为2005年以来被ScienceDirect列入中国作者发表的所有计算机论文中,最受关注的50篇论文(排名第七)。
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除了被学术界承认外,还在国家重大工程或项目(虚拟奥运博物馆,航海模拟,漫游京杭大运河和上海世博会)中得到成功应用。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 (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11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 年分别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即新世纪人才计划),2002-2005/2013-2016二次担任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
刘洋,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和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8年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于法国INRIA/LORIA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工作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 研究兴趣包括几何建模与优化,建筑几何, 计算机图形学等方向。
蔺宏伟,男,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3年。2004年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获博士学位。自2004年至今,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及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曾赴香港科技大学,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国立横滨大学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973项目与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各一项。近年来,从事几何迭代法,曲线曲面造型,等几何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TVCG, SIAM Scientific Computing,CMAME,TOG,CAD,CAGD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或录用论文5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3篇,SCI收录31篇)。曾获2014年度陆增镛CAD&CG高科技一等奖,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及2006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邓重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8年在浙江大学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多次在香港城市大学访问,2014.06-2014.11在瑞士提挈诺大学任访问教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青年基金各1项,现主持面上项目1项。在ACM TOG发表论文1篇,另在Computer Graphics Forum,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Geometric Design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细分曲线曲面,推广重心坐标,曲线曲面插值与逼近等。
徐凯,2011年9月于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8至2010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研究兴趣为几何处理与建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三维感知等。在SIGGRAPH和SIGGRAPH Asia发表论文10篇。现担任Computers & Graphics期刊副主编。担任SGP、PG、GMP和Chinagraph等国际国内会议的程序委员。2013年获全军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年获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二等奖。2014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
胡瑞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可视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在浙江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图形学,特别是形状分析、几何处理和模型制造。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图形学国际顶级会议SIGGRAPH (Asia)和Symposium Geometry Processing上发表多篇文章。
刘利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于2001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于2001年至2004年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于2004年至2012年期间在浙江大学工作。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于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06年获得微软“青年教授奖”;2010年获得陆增镛CAD&CG高科技一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建模与处理,图像处理等。
虚拟现实技术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技术,VR/AR/MR等技术在近10多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报告结合作者20多年的研究经历,讨论虚拟现实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作者参与完成的几个重要项目,包括虚拟奥运博物馆、航海模拟、漫游京杭大运河、上海世博会等,另外对电子试衣、网络虚拟健身等也有介绍。
网格是计算机图形学里重要且基本的结构之一,它可以离散地表达连续曲面以及三维体。网格质量的优劣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动画、几何建模、物理仿真等应用结果的好坏。在本报告中我将围绕最优网格的生成与处理这个主题,介绍我们最近的在Siggraph/Siggraph Asia,TVCG上发表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网格化,四边形网格,六边形网格和六面体网格的生成,极小曲面、常曲率曲面的造型,基于曲率线控制的曲面造型,自支撑网格的设计与构建 以及最优网格映射等课题。
几何迭代法,又称渐进迭代逼近(PIA: Progressive-iterative approximation),是一种具有明显几何意义的迭代方法。通过不断调整曲线曲面的控制顶点,生成的极限曲线曲面插值(逼近)给定的数据点集。本报告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对几何迭代法进行了介绍。在理论方面,介绍了插值型几何迭代法的迭代格式,收敛性证明,局部性质,加速方法;以及逼近型迭代法的迭代格式,和收敛性证明。进而,本报告展示了几何迭代法在几个方面的成功应用,包括自适应数据拟合,大规模数据拟合,对称曲面拟合,插值给定位置,切矢量,和曲率矢量的曲线迭代生成,有质量保证的四边网格和六面体网格生成,三变量B-spline体的生成等。
随着三维获取和建模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几何数据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针对大规模三维模型数据集进行联合分析,并运用分析结果驱动自动化、高质量的三维几何感知与建模,进一步成为推动三维几何大数据发展的重要途径。智能计算方法在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围绕这一主题,结合近年国际前沿的最新成果,本课程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1)三维模型集合联合分析;2)数据驱动的三维几何感知与建模;3)智能化的机器人自主三维感知与建模。
近些年来,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对于几何形状的高层分析和处理的研究工作。研究者们渐渐从传统的几何细节分析转向结构分析。作为结构分析的进一步扩展,三维模型的功能性分析指的是分析整个模型和每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功能性一直都被作为区分不同种类物体的主要依据,因此功能性的分析和识别对于物体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课程将对功能性做不同的诠释并介绍对应的不同的分析方法,包括基于功能模型、基于可供性和基于上下文,同时还将对不同分析方式的适用范围进行讨论。


